2018年12月16日 上稿編輯: 黃鈺婷 文:王偉聿、陳建帆「蘭嶼百脈根」名稱特殊,容易讓人好奇,究竟以百脈根命名的植物,是啥模樣,讓植物愛好者總想一探究竟。 蘭嶼百脈根的生世之謎蘭嶼百脈根(Lotus pacificus Kramina D. D. Sokoloff)為豆科(Fabaceae)、百脈根屬(Lotus)植物,本屬在台灣僅有2個物種,其中百脈根(Lotus corniculatus L. var. japonicus Regel)之花呈鮮黃色,生長於台灣北部低海拔區域;而蘭嶼百脈根之花呈白色,在台灣僅分布於蘭嶼,生長於海邊的珊瑚礁岩上;兩者不管在地理分布或形態特徵上,都有明顯差異。從中文名稱上,容易產生蘭嶼百脈根是台灣特有物種,世界上僅分布於蘭嶼的錯覺;但蘭嶼百脈根並不限於台灣,早期研究,一度以為它是廣布型分布物種,北界位於日本琉球地區,最南可達菲律賓一帶,推論依據是其種子可隨洋流傳播。雖然蘭嶼百脈根分布範圍不限台灣,但在台灣的族群數量卻相當稀少,《2017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》已將蘭嶼百脈根評定為國家易危等級(NVU),為台灣可能受到危害的物種之一。蘭嶼百脈根在分類上一直存在分歧。《台灣植物誌》所使用的學名為Lotus australis Andrews,其中種小名(australis)的拉丁文字意為「南方」,故學名有南方百脈根之意。大多數學者認為Lotus australis Andrews屬於廣布型物種,其分布範圍北從琉球、南至菲律賓,台灣蘭嶼正好落在此一區間,很自然便將蘭嶼所產百脈根屬植物認為是Lotus australis Andrews。直到2004年,經國外學者研究發現,琉球及蘭嶼的族群,與Lotus australis Andrews其實是不一樣的物種,於是發表了一個新種Lotus pacificus Kramina D. D. Sokoloff,其中種小名pacificus為太平洋之意,故可直接翻譯為太平洋百脈根。依照最新分類研究結果,蘭嶼百脈根的學名即應採用Lotus pacificus Kramina D. D. Sokoloff,而中文名稱在分類學上皆為俗名,故可採用太平洋百脈根,亦可延續舊稱蘭嶼百脈根。但在此一新種發表後,才發現台灣的植物分類學者,早於1995年在《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(第五卷)》中,將蘭嶼所產的百脈根記載為一新種,並將之命名為台東百脈根(Lotus taitungensis S.S.Ying)。只是當時發表後,學界在物種的認定上,依然維持Lotus australis Andrews學名的使用,認為產於蘭嶼的物種為廣布種類。2004年的發表則證實了生長於蘭嶼及琉球的百脈根屬為新的物種,其觀點剛好與1995年將其以台東百脈根之名發表的學者所提相同,只是當時台灣學者或許未提及琉球與蘭嶼的百脈根為同種,僅先對蘭嶼的百脈根作新種處理,為其描述及命名。以分類學上的優先權原則,理應使用1995年所發表的Lotus taitungensis S.S.Ying此一學名才是,但目前此一學名被列為未確認的名字(Unresolved Name),因此,其學名的最終認定,還有待後續的研究處理。但若單純從物種層面來看,我們對蘭嶼百脈根的認知,已從過去廣布種的誤解,轉變為它是僅侷限分布於琉球及蘭嶼的植物,也因此,這讓它在國際間稀有程度的地位明顯提升。總之,目前暫以《台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》所採用的Lotus pacificus Kramina D. D. Sokoloff作為其學名,中文名則沿用「蘭嶼百脈根」。 尋「根」數載蘭嶼百脈根早已是非常有名的稀有植物,植物學者與植物愛好者皆紛紛慕名前往蘭嶼,想確認其族群分布現況及其生長於珊瑚礁岩上的樣貌。因為蘭嶼百脈根外觀特殊,在辨識上並無太大困難,其分布環境也算清楚,相對於生長在深山的稀有植物,理應好找許多,但卻事與願違,辨識容易相遇難,踏在蘭嶼的海岸線上,大多數人還是徒勞無功。筆者在尚未到達蘭嶼之前,早已將蘭嶼百脈根的形態特徵整理的非常詳細,也掌握了曾經記錄過的採集地點,在做足功課後,立即前往蘭嶼進行盤查,但走在延綿數公里的海岸線上,攀爬在高高低低、崎嶇不平的珊瑚礁岩間,一路艷陽高照,卻苦尋不著蘭嶼百脈根的蹤跡。之後,在多達數十次的蘭嶼行程中,只要路經該生育地附近,便會花些時間苦尋一番,卻依然不見其蹤影。後來,在一次研討會時才得知,該生育地的蘭嶼百脈根疑似遭不肖業者採集販賣,致該處族群已經消失,讓人既氣憤又失望。在數年後的2016年,看到友人在網路上分享了蘭嶼百脈根的生態照片,經尋問後確認是另外一個族群,立即趕往蘭嶼,依循友人提供的資訊,終於在蘭嶼一處白沙灘上,找到了蘭嶼百脈根。 蘭嶼百脈根的小檔案蘭嶼百脈根為一年生、匍匐性草本植物,生長在珊瑚礁岩或海邊貝殼沙灘上,緊鄰海岸線,位於海濱植物生長的最前線。植株於春天開始發芽生長,並快速開花結果,夏季之後便快速消失。植株整體略帶肉質,莖圓形肥厚多汁,呈現紫紅色,被白色絨毛。葉為羽狀複葉,由5片小葉組成,小葉呈倒披針至狹倒卵形,彼此排列緊密,靠近葉基部的2片小葉較小,常被3片較大的小葉遮蔽,若沒仔細觀察,常誤以為是三出複葉,葉帶肉質,表面呈淡綠到深綠色,背面較白且明顯被毛,先端微凸狀。花由葉腋長出,2至8朵花聚集呈繖形花序,花序軸長度約與葉等長,花與葉相當靠近,花萼合生,5裂,萼片呈鑿形,淺綠色,花瓣合生成蝶形花冠,花冠整體為白色,於旗瓣內側有紫色紋路,龍骨瓣彎曲較明顯,先端之喙部較短。果實為圓柱形的莢果,筆直不彎曲,呈綠色至紫紅色,種子數量眾多,呈黑色腎臟形。生存最大威脅:羊群覓食與商業採集在野外實際觀察,蘭嶼百脈根的分布環境與一般植物不太一樣,處於海岸植物的最前線,生長在直接受潮水影響的貝殼沙灘上;正因為它的微棲地環境特殊性極高,不排除可能因為自然環境的大幅變動,驅使微環境消失,最終導致蘭嶼百脈根滅絕。另外,蘭嶼住民很早就在自然環境中牧羊,從海岸線到山坡地,都可見到放牧中的羊群。我們也觀察到羊群有大規模取食蘭嶼百脈根的現象,而蘭嶼地區的其他稀有植物也面臨同樣的處境,尤以草本植物最甚。蘭嶼百脈根目前面臨最大的生存威脅,一是羊群覓食問題,另外則可能來自商業採集,這都將造成蘭嶼百脈根野生族群下降。牧羊行為對蘭嶼百脈根種子傳播的利弊,還有待後續追蹤觀察,但大規模的取食則很可能直接影響其生長,另外,若未對採集行為進行適當地約束及限制,或許在我們尚未釐清蘭嶼百脈根的身世之謎前,此一美麗的植物就已漸漸消失在台灣的海岸線上。※ 本文與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  合作刊登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 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vucysu74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